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72章 念皇家的好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更新的。

    只能在这里补上一些字数。

    瓜,十分抱歉!

    【小科普——关于明朝太医院】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在医学上,也算是我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顶峰时代之一。

    特别是从明朝太医院的科别的设置来看。

    一共十三个科别,包括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按摩、祝由。

    基本上已经非常接近现代医院。

    大方脉=内科;小方脉=儿科;妇人=妇科;伤寒=传染科;

    口齿、咽喉、眼=齿科、喉科、眼科;

    疮疡、接骨、金镞=普通外科、骨科、战伤;

    祝由约等于心理科。

    针灸和按摩与现代名称相同;

    注:这十三科后来清朝改成了九科。

    明朝、清朝前期的太医院位置相同,位于大明门(大清门)附近。

    太医院在明朝名义上是全国最高的医药管理机构。

    实际上,其最主要的工作是为皇帝一家提供医疗服务,也就是纯粹的「御医院」。

    换句话说,整个太医院是为皇室服务的私人医疗队伍。

    宫廷之外的医药事务,很多是由各地自行管理。

    所以,对于整个明朝两百多年里医学的发展,太医院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带头作用,更没有对宫廷之外的医学发展提供多少助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插段题外话——

    【相对来说,唐宋时期太医院起的带头作用,则非常巨大。】

    唐宋时期的太医院,不仅负责皇亲国戚,以及重要大臣的健康,同时还肩负着对新生代医生的培养和医学教材的编订修改。

    这里所说的医学教材,主要指的是历朝历代中医经典着作。

    比如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着作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唐宋时期,太医院的职能内外兼顾。

    对内充当皇家专属医院,对外则是全国医疗体系的制定者和管理者。

    所以,整个唐宋,医学的发展非常迅速,也能人辈出。

    比如明朝最着名的一位太医是因为开错药导致两位皇帝死在他的手里的刘文泰。

    而唐朝,则是被称为药王的孙思邈。

    ~~~~~

    回到正题。

    关于明朝的太医院。

    【人员配置及品级】

    最后开始是:院使、院判、同知、典簿等官。院使为正三品,院判正五品,同知正四品,典簿正七品。

    后来又改为:太医令、丞、吏目、御医四种职位。

    洪武二十二年,太医院被定位为正五品部门,普通的太医为正八品,吏目为正九品,这一制度自此便一直延续到了明朝末年。

    【职责】

    日常宫中坐诊看诊+皇帝出巡出征的随行+灾后重大支援。

    除此之外,亲王府、藩王府及接待外宾的会同馆均设有医官,

    地方发现疑难病症,会向太医院请求协助。

    【下属机构】

    御药房——主要是监督药方的煎制。

    煎药跟制药时,要有太医和内侍一同监视,做好后每剂药都分成两服,

    一服先由御医、院判、内侍三人尝过之后,没有问题,才将另一服进献给皇上,整个过程都要详细记录,以备查考。

    如果皇上的疗效不佳,相关人等会被问责,甚至贬官重罚。

    喜欢重生大明之六世荣耀,老娘不要()重生大明之六世荣耀,老娘不要。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