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96章 兑运法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口有时候开,有时关,并没有定数。

    于是向通州运送粮食的漕船不能随时通过,经常需要排队等候。

    有时候能有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的船挤在河道上等待。

    有的往南,有的往北,一个不小心,就是一次事故。

    械斗什么的,时有发生。

    国内的运河,说起来是物资通衢,但说句不好听的,更是彰显特权的要道。

    漂在河上船也有尊卑等级,谁先过闸,谁后过闸,谁需要打点才能过闸,也是约定俗成。

    只是明面上,大家并不会说穿而已。。。

    首先排第一位的就是为皇帝服务、运送各地上贡物品的贡船最优先通关。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一些皇帝派出去的太监,官员等假公济私、狐假虎威。

    其次是官船,再次是漕运,最后才是普通商船。

    就按着这个次序依次等候,漕运是第三位,只比普通商船好一点。

    当然,这种船队的滞留,有时候对地方来说,也不是没好处。

    有钱的就会下船花钱。

    有货的等不及了,就会就地买卖。

    张秋河两岸就商业非常发达。

    所以才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说法。

    “临清就打算建仓来着。”

    朱高炽有点黑脸。

    如果长期有船滞留在河里,十几万军士也滞留河里,这河能造成啥样!

    “临清是个好地方,比张秋河那边还好。就是太多船了。”

    张昶当初收粮,是把整个山东跑了一遍的,说起来哪一个地方都很了解。

    临清有一项朝廷专营的产业——贡砖厂。

    砖头这个东西,全国各地都需要,也基本是靠运河运输,临清本身就很多运砖船进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殿下还是等元宵节过后,再跟内阁好好议一议吧。”

    张欣就此总结。

    要说起临清,她也熟。

    宣德朝时改支运法为兑运法,瞻基石有跟她细细的说了原因。

    举的是临清仓的例子。

    永乐年间,支运法刚刚颁发的时候,临清仓收的是徐州、兖州的两季粮食共六十万石。

    到宣德四年,临清仓已经增至一百五十万石,主要收储来自应天、镇江、常州、太平、淮安、扬州、凤阳等地民运粮。

    后面宣德六年,临清加盖广积仓,扩大至容纳粮食三百万石。

    每年上万艘的漕船到临清交粮。

    同时又有上万只的漕船经过临清把粮食输运到京、通两仓。

    漕军、船夫、纤夫聚集临清,再加上看管仓库的官吏军士,来往运输的大量劳力,临清的压力很大。

    总而言之,支运法,就是让十几万人常年在外面飘着,就为了运那点粮食。

    实不可取。

    后面的瞻基就改了兑运法。

    这个更合理一些。

    兑运法就是老百姓在收割之后只需要把粮食送到当地最近的卫所。

    之后从南到北运输的全过程都由军伍全程负责。

    老百姓不需要浪费时间在漕运上。更不会耽误播种和收割的农时。

    军士就不需要再长途跋涉开着空船到漕运的转运点集合,只要在卫所收取了上缴的粮食就可以直接出发去京师。

    喜欢重生大明之六世荣耀,老娘不要()重生大明之六世荣耀,老娘不要。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